苦楝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二十四番花信风谷雨 [复制链接]

1#
泉州白癜风医院 http://m.39.net/pf/a_8720504.html

花信风,应花期而来的风,中国节气用语。程大昌《演繁露》卷一:“三月花开时,风名花信风。”南朝宗懔《荆楚岁时说》:始梅花,终楝花,凡二十四番花信风。根据农历节气,从小寒到谷雨,共八气,一百二十日。每气十五天,一气分三候,每候应一种花。

对于花信风,有这样的传说,武则天酒后失德,下旨要求百花在一夜开放,但花儿们却不惧权威,分时间分阶段给苍生安排了一场烂漫“花之舞”。从小寒到谷雨,每五天呈现一个华美节目,每个节目有三个主角。首先登场的是“花中君子”梅花、被苏东坡赞为“鹤头丹”的山茶、“凌波仙子”水仙,第二幕的主角是“风流树”瑞香、“天下第一香”兰花、*庭坚命名的“山矾”。立春到来时“春之使者”迎春花率先开放,“红珊瑚”樱桃、望春紧随其后。紧接着菜杏李(菜花、杏花、李花)。桃花的出场最为隆重,伴随着惊蛰的雷声,为它伴舞的是棣棠和蔷薇。古人有诗盛赞“桃花香,李花香。浅白深红,一一斗新妆。”这其后海棠、梨花、木兰、桐花、麦花、柳花、牡丹花、荼蘼花依次亮相,最后的压轴戏是楝花。楝花开放,夏已悄然而至。等二十四番花信风吹过,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季。

春天第六个节气谷雨(春天最后一个节气)

物候:一候萍始生;二候鸣鸠拂其羽;三候为戴胜降于桑。

花信风:一候牡丹;二候荼蘼;三候楝花.

谷雨取自“雨生百谷“之意。在传统农耕文化中,谷雨节气将“谷”和“雨”联系起来,表示降水状况和“雨生百谷”。谷雨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,雨生百谷,反映了“谷雨”的农业气候意义,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谷雨节气后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空气中的湿度进一步加大,极适合谷类作物生长正是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。

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中说:“清明后十五日,斗指辰,为谷雨,三月中,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。”《群芳谱》也有记载:“谷雨,谷得雨而生也。”谷雨前后,天气较暖,降雨量增加,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。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记载:“三月中,自雨水后,土膏脉动,今又雨其谷于水也。雨读作去声,如雨我公田之雨。盖谷以此时播种,自上而下也。”这时天气温和,雨水明显增多,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。

谷雨一候:牡丹

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,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、富贵花,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。清顾禄《清嘉录》曰:“神祠别馆筑商人,谷雨看花局一新。不信相逢无国色,锦棚只护玉楼春。”至今,山东菏泽、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,供人们观赏游玩。据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“牡丹味辛寒,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,生山谷。”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,发现医学简数十枚,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。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*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,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,而变野生为家养。从南北朝至今。

牡丹栽培源于河洛,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。大约在汉代年的《柏乡县志》记载刘秀曾躲入弥陀寺的牡丹花间,避掉王莽大将王朗*的追兵,刘秀称帝后,遂赐名“汉牡丹”。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,则始于南北朝。据唐代韦绚《刘宾客嘉话录》记载:“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。子华北齐人,则知牡丹久矣。”又据《太平御览》谢康乐说:“南朝宋时,永嘉(今温州一带)水际竹间多牡丹。”

“牡丹”这一名称的出现,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,故谓‘牡’(意谓可无性繁殖),其花红故谓‘丹’。”

谷雨二候:荼蘼

荼蘼花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,但是它并不是“彼岸花”(即曼珠沙华)。佛典中也说它是天上开的花,白色而柔软,见此花者,恶自去除。是一种天降的吉兆,可是这吉对于尘世中的人,却并非好事。就如彼岸花,花开开彼岸,花开时看不到叶子,有叶子时看不到花,花叶两不相见,生生相错。如此之类,一朵荼靡,一支彼岸花,都是分离的表征,没有了那份无与伦比的超脱,即使自命忘情,也不免会为她流泪。尽管愿望的最深处,并不希望你我荼蘼,不希望看到悲伤的彼岸花,却依旧祈祷藉着你的手,让她发芽、绽放。

《红楼梦》中《寿怡红群芳开夜宴》一回,曹雪芹用以花喻人的手法暗示几个人物的命运,其中就有荼蘼。丫鬟麝月抽到一张花签,是“荼蘼——韶华胜极”。“韶华胜极”意指花事到了尽头,之后自然是群芳凋谢了,有完结的意思;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,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,所以有完结的意思。开到荼蘼花事了——荼蘼过后,春天便不再了。

谷雨三候:楝花

楝花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花。苦楝落叶乔木,高达10米;小叶对生,卵形、椭圆形至披针形,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,花小,淡紫,清香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倒卵状匙形,雄蕊管紫色,无毛或近无毛,花药着生于裂片内侧,且与裂片互生,长椭圆形,子房近球形,无毛,花柱细长,柱头头状。花期恰处农历春尽夏来之时,是二十四番风信花的最后一花。《纲目》:“热痱,焙末掺之。”

《苦楝花》

唐温庭筠

院里莺歌歇,墙头蝶舞孤。

天香薰羽葆,宫紫晕流苏。

晻暧迷青琐,氤氲向画图。

只应春惜别,留与博山炉。

扫码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