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楝皮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1956年,郭沫若最失败的一次挖掘,掀开 [复制链接]

1#

挖开明定陵

明定陵的发掘,是中国第一个被拍摄下来的考古发掘,也是郭沫若人生中最失败的一次发掘工作。

作为第一座主动被发掘的帝王陵墓,明定陵的发掘震惊海内外的同时,也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悲惨的一页,国宝文物损失惨重,让人扼腕叹息。

很多参与了这次考古发掘的专家,他们和家人后来竟先后离奇死亡。

而郭沫若执意要发掘这座皇陵的原因,竟然是因为他在寻找一件宝物。

那么,郭沫若要找的究竟是什么?他到底有没有找到想要的那件东西?

这次不应该发生的考古发掘,究竟带来了多大的损失呢?

为寻《永乐大典》

年,一则新闻横空出世,在国内外考古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——明代十三陵之一的明定陵,被郭沫若组织的考古队挖开了。

陵墓玄宫中,明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躺在三口朱红的棺椁中,长达年的沉睡就此被打破。

而说起郭沫若执意要挖掘明定陵的原因,其实非常简单。

郭沫若是考古学家,而与此同时,还是著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。他挖掘明定陵,有个主要原因就是他认为《永乐大典》被明万历皇帝带进了自己的陵墓,也就是明定陵之中。

《永乐大典》是由明成祖朱棣命人编纂的,据说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,涵盖了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知识财富,研究历史和文学的专家学者都对此书向往已久。

他给出的理由很有道理,经过讨论,最终国家通过他的申请。

其实郭沫若最初打的是明成祖长陵的主意,但他带着一帮专家学者在长陵外转了很久,始终找不到明长陵的入口,只好退而求次,开始发掘明定陵。

谁知,就算是档次略低一些的明定陵也不是那么好挖的。

明定陵是万历皇帝耗时六年完成的,光是建造就耗费了万两白银,地上有建筑,地下也有玄宫,规模十分宏大。

而且由于是官方批准的挖掘,郭沫若他们需要保证陵墓的完整,不能像野蛮的盗墓贼那样,在陵墓上方强行挖出一个盗洞,只能老老实实寻找陵墓玄宫入口。

光是寻找这个入口,就让考古队花去了半个多月的时间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,他们在城墙上三米高的塌陷一角发现了一个洞口,洞口深处还有人工砌砖的痕迹,这才终于找到了入口。

年5月份,发掘工作正式开始。考古队从这个洞口往下挖出了一条宽3.5米,长20米的探沟。本来考古队只是想先摸摸下面的情况,结果一位农民工在下去之后,突然大叫一声:“有字!”

原来他发现了一块刻着字的长石条,写的是“隧道门”,就这样找到了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。

可是之后连着挖了三个月,考古队一点收获都没有,始终没能进入到地下玄宫之中。

这不禁让考古队的专家们心中嘀咕起来,难道说,他们挖错地方了?

“隧道门”只是一个迷惑人的陷阱吗?

就在大家动摇之时,一块小石碑的突然出现,为大家指明了通向地宫的大门。

进入玄宫

明定陵的发掘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拍摄下来的考古发掘,也是郭沫若人生中最失败的一次发掘工作。

光是为了进入明定陵,考古队就吃了不少苦头,用了数月的时间来挖土。这项工作又累又枯燥,所有人都心生动摇,就在这时,一位农民工挖出了一块长约1尺、宽约半尺的小石碑,上面刻着的字瞬间就让所有人都沸腾起来。

小石碑上刻着:“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。”

大体的意思就是地下玄宫的幕墙金刚墙,就在这块石头前方十六丈远、三丈五尺深的地方。

考古队按照小石碑的指示,果然在前方找到了金刚墙。这是一道用明砖堆砌起来,纵贯南北的大墙,有8米多高,厚度更是达到了1.6米。

在它的正中央还有一个“圭”字形的门券,专家们怀疑,进入“圭”形门券,里面就是他们寻找多时的地下玄宫了。

因为年代久远,金刚墙上的砖石已经松散,考古队员搭梯子上去,一块一块将砖石移开,没想到玄宫中竟然飘出了黑烟,吓得众人连忙退开,好一会儿才靠上前。

在金刚墙后,是用整块汉白玉石制成的两扇玄宫大门。历经年,玄宫大门依然晶莹如玉,洁白如雪,每一扇门板上都有81枚乳状门钉,相对处的门面上还各雕有口衔圆环的兽头“辅首”,整个石门显得非常庄严威武。

考古队员按捺不住兴奋,上前使劲推门,但石门纹丝不动。所有人一起上去推也没用。带队的专家用手电筒照进2厘米宽的门缝里,隐约看到了一块石条,将大门死死顶住了。

专家判断,这块石条名为“自来石”,是古人用来防盗的。考古队只得学习盗墓贼的办法,制作了专门的拐钉钥匙,这才从细细的门缝里,将自来石推开,正式开启了玄宫的大门。

大家提心吊胆,生怕遇上传说中的机关和暗器,结果这些都没遇上,倒是充斥着非常难闻的气体,考古队只能戴着防*面具行走。

进门后,大家每走出一步,脚下都“咯吱咯吱”响个不停。原来陵宫地面上全是腐朽后的木板,上面还有车轮压痕,是当年下葬时,为了保护和运送皇帝的棺椁才铺到地面上的。

除了脚下的声音,整个玄宫静谧得透出几分诡异,好像并不欢迎他们这群搅扰安宁的人。

专家小心地在玄宫转了一圈,发现整个玄宫分为前中后三部分,考古队在中殿看到了3口万年油缸,上面绘着精美的龙形图案,本来是作为“万年灯”用的,但这只是统治者们的美好幻想,玄宫封闭没多久,这些灯就熄灭了。

此外,考古队还看到了3座汉白玉宝座,是为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准备的。座前地面上铺着“金砖”,是当时江苏烧制的方形澄浆砖。

不过前殿和中殿都转完了,却没有看到帝王陵墓中该有的陪葬品,更没有看到万历皇帝的棺材。难道地宫是假的?或者是万历皇帝与皇后葬在别处吗?

一个个疑问浮现在考古队员心中,而当他们打开后殿的大门时,脸上瞬间出现了激动兴奋的表情——昏暗的墓室中,三口朱漆棺材静静立在那儿。

他们终于找到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和陪葬品!

扼腕叹息

明定陵的发掘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拍摄下来的考古发掘,也是郭沫若人生中最失败的一次发掘工作。

在结束了漫长的发掘工作后,考古队终于进入到了万历皇帝的陵寝之中。他与两位皇后的棺椁就摆放在地下玄宫后殿之中。

后殿中的气味比前面两殿的气味都要难闻,而且更浓,甚至在眼前形成了薄薄的雾气。而透过雾气,考古队看到了一地狼藉,原本放在架子上的珍贵宝物,都因为木架腐朽而跌落在地面上,令专家们心痛不已。

在殿中部偏西处的3个棺床上,并排放置着3口朱漆的棺椁。其中,万历皇帝躺在正中间,棺椁是最大的。

专家惊奇地发现,他竟然是以侧卧的姿势躺在棺中的,身体部位的摆放看起来很符合北斗七星的排列。

左边的棺椁属于他的孝瑞皇后,右边则是他的孝靖皇后。三口棺椁均涂上了朱漆,椁用松木制成,而棺则用上好的金丝楠木制成。

被发现时,3口棺材的椁已经腐朽倒塌,但棺木还保存得十分完好。

棺内棺外,考古队清点出了大量的珍贵陪葬品,其数量达到了惊人的0多件。其中最珍贵的还要数万历皇帝的那顶纯金皇冠。

这顶皇冠又被叫做金丝翼善冠,高约24厘米,全部采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,形成了二龙戏珠的图案,孔眼匀称,焊接了8片龙鳞,看不出任何接头的痕迹。

上面龙的造型非常生动有力,气势雄浑,就算是“巧夺天工”这样的词汇也无法形容它的工艺之美。至今为止,全国范围内出土的皇帝金冠中,还没有任何一件能比得上它。它的工艺直到今天仍是个谜。

另一件珍贵的文物属于孝端皇后。她的棺中出土了一件九龙九凤冠,做工极其精美,因为价值巨大,被国家评为一级文物,在很早之前就被列入了“禁止出境展览”的名单。

这顶凤冠有多奢华呢?

它高有48厘米,重达克,冠如其名,由九龙九凤组成,帽胎由漆竹扎成,前有九龙八凤,后面还有一只首部朝下的金凤,口中衔着珠玉。佩戴者行走时,这些凤首会随之颤颤而动,栩栩如生。

除了这些,玄宫中还出土许多珍贵的*金器,另有非常出名的“明三彩”等瓷器,以及大量的丝织物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发掘收获如此丰富,却始终不见郭沫若最想要的《永乐大典》。

而由于当时技术还十分落后,考古队员们欠缺文物保护经验,玄宫中出土的很多珍贵丝质物品都没能保存下来。它们出土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,很快就氧化发黑,失去了原有的光泽,甚至变得粉碎。

其中包括了一件万历皇帝的龙袍,是完美运用缂(kè)丝技术和刺绣工艺制作出来的,上面绚丽的图案和复杂的编织手法令人叹为观止,但由于没有受到及时的保护,浙江龙袍出土后不久便碳化了,专家们经过复杂的研究,才勉强将其复原。

如此结果,让考古界不少专家学者扼腕叹息。而郭沫若却仍意犹未尽,还想继续发掘其他的帝王陵墓,比如武则天的乾陵。

好在,周总理已经深刻意识到中国在考古方面的欠缺,下令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,避免了悲剧的再次上演。

而在发掘结束后,还频频发生怪事,不少参与发掘的专家及其家人都先后离奇身亡,就连郭沫若的妻儿也因为不明原因自杀了。这些后续的故事,又为这次明定陵的发掘工作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定陵的发掘工作虽然带来惨痛的教训,但也给了后世人不少的启发,在一定程度上说,这次发掘的确大力推进了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